专业定制赛事级排球解决方案
FIVB认证23项专利技术保障
智能训练数据化排球装备系统
“那个曾经在脑海里幻想过无数次的场景终于照进了现实,以后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近日,四川宣汉学子陈立廷从快递员手中接过录取通知书,小心翼翼地拆开。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666分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成为达州市文科第一名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开启了新的人生征程。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宣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宣汉县锚定“全力建设全省教育强县、全面提升教育满意度”两大目标,聚力推进提质增效“三大工程”和固本强基“七大行动”,在教育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城乡融合、投入机制、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改革尝试,基础教育得到夯实,教育活力得到增强,为宣汉“百强晋位,冲刺千亿”贡献教育力量。
近日,在宣汉县南坝中学高中部迁建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在主体建筑施工区域,塔吊正有条不紊地吊运建材,施工人员各司其职,有序开展施工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据了解,南坝中学高中部迁建项目占地134亩,建筑面积7.76万平方米,投资2.98亿元,规划100个教学班,可容纳5000名学生。该项目承载着优化县域教育资源布局、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推动区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宣汉加速推进教育重点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持续扩优提质,全力打造教育“新高地”:宣汉中学蒲江学校已竣工投用;宣汉中学鹿鸣学校新建项目、县职中提档扩容项目、蒲江幼儿园北城分园建设项目已竣工,秋季学期即将投用;南坝中学高中部迁建项目力争年底全面竣工。
硬件升级的同时,教师队伍的“软实力”提升同样关键。宣汉通过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完善教师激励机制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纵深推进“明德铸忠诚、立德扬品行、树德亮操守”三德教育,加强师德激励,评选县级“三德之星”近60名。
“我们尤为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每周都会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中备课,梳理教学重难点。同时,通过师徒结对、青年教师赛课等活动,健全教师队伍储备交流机制,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能力。”宣汉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袁勇自豪地说。在7月份揭晓的2025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宣汉中学4个优秀案例脱颖而出,这正是师资实力的生动注脚。
目前,全县现有在职特级教师20名、正高级教师23名、高级教师1977名,天府名师3名,有省级卓越校长工作室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名校长工作室1个、市级名教师工作室4个。
时下,走进闻名遐迩的宣汉中学校园,“来鹿书院”匾额泛着温润光泽,校门口“来鹿”青铜浮雕静静讲述着跨越四百年的故事:从1573年“来鹿书亭”的发轫初心,到1916年宣汉县中学堂的薪火传递,“来鹿”精神早已化作师生骨子里的文脉基因。
而在中河岸边的新华镇河坝中心校,另一种文化叙事同样动人。三面环水的校园外,溪流冲刷的鹅卵石随处可见,学校顺势而为,让石头成为“活教材”:通过玩石、唱石、读石、写石、画石、赏石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鹅卵石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颗颗石头放光彩”成为“实”字育人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宣汉县以本土文化为依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生态。大力实施文化强教兴校行动,提出“校校有行动、所所有亮点”的文化兴校路径。聚力打造一批示范效应好、主题特色靓、服务师生优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文化传播的“大讲堂”、文脉传承的“大阵地”,推动形成“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育人格局。
“我们构建起‘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动淬炼’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宣汉县教育局局长刘洪说道。
“社团招募小演员啦!”今年6月,在宣汉县明月中心校,来自宣汉县百节溪小学的王燕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棉花姑娘》。她将教室化作戏剧天地,随着任务卡分发,同学们纷纷化身棉花姑娘、七星瓢虫,在角色扮演的朗读中探索自然的奥秘。
这动人的一幕,正是宣汉县百节溪小学“校联体”领航帮扶的日常。活动中,百节溪小学还向明月中心校捐赠了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用品,为乡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点亮了星星之火。
近年来,宣汉打破区域与校际壁垒,组建17个教育发展共同体,由7所“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牵头,带动66所乡镇学校“抱团成长”。10余次名师“送课送培”辐射近千名教师,4次“校联体”教学研讨、3次“跨县帮扶”集体研讨,让城乡课堂同频共振,优质资源流动起来。
为全力实现教育公平,宣汉坚持将教育温暖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55所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周末的校园里,练书法的墨香、打乒乓球的喝彩声、学剪纸的笑声交织在一起;10所示范校里,宿舍的被子叠成豆腐块,食堂飘着热乎的饭菜香,15280名留守儿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其中5100余名实现寄宿托管。2025年,宣汉周末假日志愿服务项目摘得省关工委十佳志愿服务项目,乡镇学校真正成了“留得住学生、教得好学生”的港湾。
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宣汉的“均衡画卷”愈发清晰。在“全国职中五十强”的宣汉职业中学里,清华硕士汤时蓝、潜艇维修师武昭旭、民航飞行员李茂摇等一批“匠星”从这里走出,成为职业教育的闪亮名片。
目前,全县已形成涵盖国家级重点中专、省级示范高中、市级示范幼儿园的优质校群,为不同学段学生铺就多样化成长路径。
“家门口有好学校”,已成宣汉百姓的共识。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为高校输送本科生5万人,考入清华、北大的学子140余人。从笔尖耕耘的考场到城乡联动的校园,从文化浸润的课堂到技能锻造的工坊,宣汉教育正以稳健的步伐,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道路上,书写着更动人的新篇章。(张平 王小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