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定制赛事级排球解决方案
FIVB认证23项专利技术保障
智能训练数据化排球装备系统
2025-2026赛季中国排球超级联赛的时间安排终于官宣,新的赛季从2025年12月打到2026年4月,这时间点一调整,直接把以往的惯性节奏给打破了,明显是想和国际排球大赛接轨,按理说这是件好事,但球迷最关心的点还真不是赛程本身,而是新规背后藏着的那些“明争暗斗,尤其是关于青年队年龄限制和国手上场资格的那点事,最近关于张籽萱和杨舒茗可能要无缘新赛季A级联赛的消息,直接把热度拉满了,大家一边在网上点赞回怼,一边忍不住问,规定到底是给谁设的,青年队的路子是越走越宽,还是被条条框框卡死了。
先说这个青年队新政,核心指标非常明确——200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球员,名单里2008年出生的最少得有9人,按理说,这标准挺简单,可到了江苏和上海这两大传统强队这儿就卡壳了,江苏女排虽然U18梯队不弱,但08年出生的球员数量不占优,尤其是二传线,成年队上扎堆,刁琳宇退役后还有孙燕、宋嘉逸,加上07年出生的施佳仪也要上调一队,直接导致张籽萱这个国家队主二传,极有可能只能留在青年队打B级联赛,上海队这边情况类似,杨舒茗本赛季本来就没什么上场机会,球队还新引进了外援范赖克,替补接应有王音迪,08年国手排不进A级联赛,反而在B级队能有球可打,这局面你说巧不巧。
问题来了,按新规走,江苏、上海可能都凑不出9个有竞争力的08年球员,加上国手张籽萱、杨舒茗的特殊身份,直接就让“国字号打不上A级联赛成了现实版的摆烂剧本,这操作看着有点反常识,大家都知道,张籽萱是江苏女排重点培养的主二传,去年U19世锦赛表现也不差,杨舒茗更是国家队替补接应,这俩人能不能踢进主力阵容,直接影响到中国女排未来的板凳深度,结果因为“年龄+人数这俩限制,反而成了被制度卡住的倒霉蛋,球迷心里当然憋屈,有人甚至调侃,排协这是自己给自己挖坑,真是应了那句“本来是为了锻炼新人,结果把主力给练没了。
当然,站在江苏和上海队的角度看,成年队的确人才扎堆,尤其是江苏,二传这个位置本来就是内卷巅峰,刁琳宇退了,后面还有孙燕、宋嘉逸、施佳仪,放张籽萱在青年队打B级联赛,说是解决“打不上球的难题也确实没毛病,毕竟主力队里一堆经验丰富的老大姐,年轻人很难抢到机会,与其在板凳上枯坐,不如在青年队多打打比赛,长点经验,上海队也是同理,有范赖克和王音迪两道铁闸,杨舒茗真要挤进A级队也很难,倒不如在B级队当大腿,打满全场,顺便让主队外援和主力多磨合,表面看是“双赢,但你细想,总觉得哪不太对劲。
球迷最担心的其实是“好苗子扎堆青年队会不会耽误成长,毕竟A级联赛对抗强度、节奏、场面压力都不是B级能比的,国家队主教练赵勇、排管中心赖亚文肯定也在琢磨,毕竟年初国家队成立时就说过,要推一体化,地方队和国家队得拧成一股绳,重点培养的苗子不能掉队,这也是为啥有传闻说,排管中心可能会直接打电话给江苏、上海,要求张籽萱、杨舒茗进一队,给机会练级,说白了,就是让地方队配合国家队战略,但问题是,地方队真的会这么听话吗,毕竟成绩摆在那,哪个教练都希望自家主力稳定拿分,不会轻易冒险用新人。
历史上类似的“政策卡人其实不少,足球、篮球都见过,年轻球员被卡在政策和现实之间,既当不了主力,也没法随便刷数据,一年下来,状态和信心都容易掉线,排球这行更讲究磨合和心理素质,主力位置坐冷板凳,成长空间就被压缩,真要锻炼新人,靠“硬性规定未必见效,反倒可能让好苗子出场受限,球迷常说“用赛场说话,但现实就是,政策一刀切,谁说得上话,谁就能上场。
舆论场上,争议已经很热烈,有人支持排协“与国际接轨,觉得青年队扩容是好事,能让更多小将上场积累经验;也有人质疑,认为政策执行太生硬,没考虑到地方队实际情况,甚至有网友自嘲,排协这波“自爆操作,真是让人看不懂,尤其是涉及国手的利益冲突,更容易被球迷放大,社交平台上一天到晚都在对喷,点赞回怼成了常态。
说到底,这轮青年政策的初衷没错,但细节上有待打磨,直接把国字号小将卡在A级门外,既打击了年轻人的积极性,也让地方队为难,未来能不能灵活调整,关键还得看排管中心和地方队的配合度,球迷当然希望张籽萱、杨舒茗这样的潜力股能有更多在高水平赛场历练的机会,毕竟中国女排的未来,需要新鲜血液不断冲击主力阵容,不能总靠老将硬撑。
这事最后怎么落地,谁也不好下定论,毕竟政策和现实的博弈,本来就没有绝对的赢家,关键还得看管理层是选择“一刀切还是“因材施教,球迷只能边看边喊,加油也好,吐槽也罢,终归还是希望中国排球能走在正确的路上。九游官方入口
返回